相关资讯

明景帝朱祁钰下场悲惨:做恶人不彻底,做好人不合格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5:55    点击次数:143

在通常的情形之下,朱祁钰压根儿就不可能和大明王朝的皇位沾上一点儿边儿。要知道,他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膝下仅有两个儿子,其一是由皇后所诞下的长子朱祁镇,而另一位则是罪奴所生的次子朱祁钰。

朱祁镇呱呱坠地之时,便拥有了极为特殊的身份,既是家中的长子,又为嫡出之子,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与期待于一身。然而,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祁钰。朱祁钰自打出生之后,就因母亲身份低微且颇为敏感的缘故,处境极为艰难。他的父亲甚至都不敢将其留在宫中抚养照料,只能将他安置在别处。一直到朱瞻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,才把朱祁钰接回宫中。并且,在此之前,朱祁钰从未得到过来自父亲的任何封赏,其早年的经历不可谓不坎坷啊。

依据老朱家所立下的祖训,其明确规定乃是:若有嫡子存在,便要立嫡子为嗣;倘若没有嫡子,那就当立长子承继大统。在这样的规矩之下,只要朱祁镇尚在人世,这皇位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考量,都决然不可能轮到朱祁钰来坐。并且,朱祁钰本人自始至终也从未萌生出过想要登上皇位的念头。

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之后,朱祁镇旋即继承皇位,是为明英宗。在对待其弟朱祁钰一事上,朱祁镇的做法还算说得过去,当然,这其中也离不开太皇太后张氏的影响,张氏对朱祁钰颇为不错。就在朱祁镇举行完登基大典不久,便册封朱祁钰为郕王,而且还特许他无需前往藩地,可留居京城生活。这般安排,一方面彰显出对朱祁钰的优厚待遇,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根本未将其视作可能威胁到皇位的存在。毕竟,朱祁钰身为皇子,其母地位卑下,自身又毫无势力可言,如此情形下,又怎有资格成为皇帝的政治劲敌?

然而,历史往往就是这般妙趣横生,命运也总是如此热衷于开玩笑!

公元1449年,蒙古瓦剌部悍然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对边境地区展开了猛烈进犯。在这场来势汹汹的侵袭当中,北方极为重要的军事要塞——大同,未能抵御住敌军的攻势,不幸沦陷于敌手。

年仅22岁的朱祁镇,历经漫长的等待,终于盼来了太皇太后张氏以及内阁“三杨”离世的时刻,自此得以初揽大权。彼时的他,满心都想着要将自己在文治武功方面的卓越才能尽情展现出来,渴望着能在治国治军的舞台上大放异彩,同时,更是急切地想要挣脱文官集团对自己的种种束缚。恰在此时,瓦剌大军来犯。在朱祁镇看来,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契机,宛如为他量身打造的表演舞台一般。为何他会这般认为?原来啊,他极为倚重的心腹太监王振在其耳边如此这般地说道:“陛下,您大可放心,只需咱大明的雄师一到那瓦剌之地,瓦剌那帮人定会被吓得肝胆俱裂,连交战都不敢,便会自行退兵而去。”就这样,朱祁镇怀揣着这样的想法,毅然决然地准备应对瓦剌的进犯。

彼时,朱祁镇执意要御驾亲征,其态度之坚决,不容置疑。然而,这一决定却遭到了群臣的强烈反对。面对群臣的阻拦,朱祁镇不禁勃然大怒,他高声质问道:“朕之父皇能够御驾亲征,朕之父皇的祖父更是曾五征漠北,立下赫赫战功。为何到了朕这里,就不可以亲征了?难道朕就比不得朕的父皇以及朕父皇的祖父吗?”朱祁镇的这一番质问,令在场众臣皆瞠目结舌,无言以对。

彼时,皇帝朱祁镇亲率一众功勋卓著的重臣,以及多达五十余万的帝国精锐之师出征。然而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双方尚未真正展开一场激战,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便在土木堡遭遇了瓦剌大军的截击,进而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,几近全军覆没。而皇帝朱祁镇本人,也在这场惨败之中沦为了瓦剌的俘虏,此等结局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。

当瓦剌的大军一路进逼,直逼京师而来时,大明帝国瞬间陷入了万分危急的境地,可谓是危在旦夕,存亡系于一线之间!在此等严峻的局势之下,为了能够稳定人心,有效应对这一危如累卵的困局,朝中群臣纷纷展开商议。经过一番审慎的讨论与权衡,最终在孙太后的首肯之下,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。那便是将此前一直处于被弃置状态的朱祁钰推到了历史的前台。起初,朱祁钰被任命为监国,肩负起在这特殊时期暂理朝政的重任。而仅仅过了十天之后,局势的发展促使他正式登基称帝,成为了大明新一任的皇帝。与此同时,被敌军掳去的朱祁镇则被尊奉为太上皇。想想看,年仅23岁便成为了太上皇,这着实是太过年轻了!

彼时的朱祁钰内心是否渴望登上皇位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!这明摆着就是去替他人背负沉重的“锅”,如同帮人做苦力般地打工而已。待危机一旦解除,那至高无上的皇位终究还是得物归原主的!

然而,朱祁钰又怎能推脱得掉那流淌在体内的老朱家的血脉所赋予的使命,以及历史沉甸甸地压在肩头的那份责任?这二者,就如同紧紧缠绕的绳索,将他与特定的命运紧紧相连,绝无可能轻易挣脱。

朱祁钰着实堪称力挽狂澜之人,凭借着一系列睿智英明的举措,且在于谦全力辅佐之下,成功引领全国的军民大众,一举打赢了那场至关重要的北京保卫战。此役过后,瓦剌军队遭受重创,大败而归,不得不退回那遥远的漠北之地。就这样,朱祁钰不仅成功保住了祖宗辛苦打下的大好江山,而且还在这一过程中,逐渐稳固了那原本并不属于他自己的皇位,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权力宛如一剂致命的毒药,起初不过是想着应对那岌岌可危的局势,守护住家族的基业,暂且替大哥代行几日皇帝之责罢了。然而时过境迁,如今已然稳稳地坐在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之上,便再也生不出将这好不容易到手的皇权归还于人的念头了!

在与大明的交锋之中,瓦剌人于军事方面并未能够获取到什么实质性的便宜。不仅如此,在政治层面,他们同样也未能如愿捞到什么好处。如此一来,那位被他们俘获的朱祁镇,此刻对于瓦剌而言,已然沦为了一枚无甚用处的棋子。毕竟,朱祁镇此时已然被大明视作了弃子,留在瓦剌手中着实发挥不了多大的价值。思来想去,倒不如干脆将其放归回去,说不定还能在大明内部引发一场激烈的内斗,这或许也算是一种别样的“利用”方式了。

就这样,朱祁镇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多被俘虏的日子后,终是被瓦剌方面给放归回来了。

朱祁钰着实遭遇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。于他而言,那是打心底里不愿见到大哥归来,可这事儿却由不得他任性。“忠义”之名仿若一道紧箍咒,牢牢地将他束缚住了,那些满朝的大臣们更是一个劲儿地在耳边聒噪不休,直吵得他心烦意乱却又无可奈何。在这般万般无奈的情形之下,他也只能差遣礼部的一位级别不高的官员,极为草率地去将太上皇给迎了回来。

朱祁钰所犯的首个错误便在于此。若其想要扮演好“好人”这一角色,那就应当充分顾及群臣的期望,去迎合孙太后对儿子的那份深切关爱之情。要以极为隆重的皇帝仪式,恭迎太上皇返回京城,把该有的戏份全都做足,将面子也给得十足,如此一来,方能让天下人皆感欢喜畅快。

倘若决意要去扮演那坏人的角色,那就得做得彻彻底底才行。就好比在朱祁镇返回本国的路途之上,完全可以差遣宫中那些武艺高强的大内高手,让他们悄悄地潜伏于暗处,瞅准时机展开刺杀行动。待得此事完成之后,再巧妙地把这桩恶行嫁祸给瓦剌一方,接着便可以义正言辞地对瓦剌进行痛斥,指责其背信弃义的行径,如此这般,倒也算是将这“坏人”做到了极致。

或许有人会提出异议,认为如此行事着实不够厚道,甚至堪称残忍至极!然而,不妨静下心来试想一番,就因朱祁镇个人的昏庸无能、懵懂无知以及荒淫无道,致使那多达二十余万的大明英勇将士,他们的铮铮白骨只能被遗弃在北方那片荒无人烟的原野之上,再也无法魂归故里。同时,还有五十多位在大明举足轻重的勋贵以及六部九卿等高级官员,也都命丧于那残酷的战场之上。这些人,他们哪一个又不是肩负着为人父的责任,享受着为人子的亲情,拥有着为人夫的牵挂?从这样的角度去考量,朱祁镇这般行径,即便让他死上一千次、一万次都不足以弥补他所犯下的罪孽,说他是死有余辜,那可真是一点都不为过啊!

在太上皇返回京城之后,朱祁钰的心里那可是一百个不踏实。他思来想去,最终决定把朱祁镇安置在了极为偏僻的南宫之中。而且,还安排了锦衣卫在那儿层层设下防线,那防范的架势可真是做足了功夫。不管是这儿,还是那儿,处处都透着提防之意,对朱祁镇的看管可谓是严之又严,就跟对待囚犯压根没什么两样。

更为过分的是,朱祁钰居然对太上皇动了歹念,精心炮制出了所谓的“金刀案”,其意图十分明显,就是要妄图给朱祁镇安上谋逆的重大罪名,从而使得朱祁镇永无可能对这一冤屈进行翻案,再也无法翻身摆脱这等困境。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这样一起备受瞩目的事件——“金刀案”。事情的起因是,朱祁镇念及老太监阮浪平日里对自己关怀备至、照顾有加,心中满是感激之情。于是,在某个特殊的日子里,朱祁镇把自己平日里时常随身把玩的一把精致小金刀,当作一份饱含情谊的生日礼物赠予了阮浪。未曾想到,这把小金刀后续却引发了一系列的波澜。阮浪在得到这把御赐的小金刀后,又转手将其送给了皇城使王瑶。而这一情况,恰好被锦衣卫指挥卢忠察觉到了,卢忠随即将此事详细地报告给了朱祁钰。朱祁钰听闻此事后,瞬间意识到,这对他而言,简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契机。通过这件事,他既能够找到理由将自己的大哥朱祁镇彻底扳倒,让其再无翻身之日,又能够凭借此事堵住朝中群臣的悠悠之口,让那些可能会为朱祁镇发声的大臣们无话可说。如此一来,这起看似平常的“金刀转送”事件,便在各方因素的交织下,逐渐演变成了影响深远的“金刀案”。

朱祁钰当下便决然咬定,声称太上皇竟与看守太监以及负责把守皇城的官吏相互勾结,其居心叵测,分明是妄图复辟!随后,朱祁钰雷厉风行地采取行动,直接将阮浪和王瑶二人打入诏狱,还动用严刑对他们进行逼供审讯。可一番折腾下来,却未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收获。在此情形之下,群臣纷纷挺身而出,不断以死相谏,竭力劝阻朱祁钰的这番行径。与此同时,孙太后也出面进行干预。在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此事最终也只能是不了了之,暂且搁置。而那卢忠眼见皇帝在这件事情上如此行事,似有软弱之态,心中不禁担忧自身安危。为了能够保全自己,卢忠索性想出一计,佯装发疯,以此来试图摆脱可能面临的不利局面。

在那之后,朱祁钰下达了这样的指令,命人把南宫里生长着的所有树木都统统砍伐殆尽。不仅如此,还让人将南宫宫门的锁给灌上了铅,如此一来,这宫门便被牢牢锁住,开启极为不易。而关于南宫内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用品以及食物供给方面,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,仅仅只能依靠开在大门上的一个小小的口子递传进去。

自那之后,朱家的这两兄弟算是彻底闹掰了,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然破裂到了无法修复的地步。尤其是在朱祁镇的内心深处,已然悄悄地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。这颗种子在其心间不断地生根发芽,也让他正式萌生了复辟的想法,一心想着通过复辟之举,来达成复仇的目的。

朱祁钰所犯的第二个重大过错,便是发起了那备受瞩目的“金刀案”。要知道,当时已然将太上皇朱祁镇迎回了京城,在这样的情形之下,朱祁钰着实应当把好事做到极致才是。他理应以对待兄长所应有的那份诚挚态度去对待朱祁镇,就如同历史上李世民对待太上皇李渊,以及李亨对待太上皇李隆基那般。具体而言,便是在政治层面要做到绝对的隔离,杜绝一切可能引发政治纷争的隐患;而在生活方面,则要给予绝对的优厚待遇,要让朱祁镇能够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,在对过往种种的悔恨情绪里,安然度过余生。如此这般,或许方能避免后续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纠葛。

试想一下,倘若在那个时候,心里头动了想要行恶的念头,那压根儿就没必要去搞出什么“金刀案”。要知道,朱祁镇那可是名正言顺的正统皇帝,在全国的臣民们心里,他就是大明正统的象征所在。朝堂之上,满朝的文武大臣可都是英宗时期的旧臣,而且还有一位威望极高的孙太后在。就算真的坐实了朱祁镇想要复辟的心思,那又能拿他怎么样?倒不如安排一个得力又可靠的心腹太监,偷偷在他的食物里下点毒,或者指派锦衣卫暗中送去一杯毒酒,如此一来,不就干脆利落地把这事儿给解决了!从此以后,大明也就不再有内乱方面的隐患,这不管是对于国家而言,还是对普通百姓来讲,可都不能算是一件坏事。

遥想当年,瓦剌挥师进逼北京,局势岌岌可危。在这般严峻的形势下,为了能够稳住动荡的局面,孙太后不得不做出一项重大决策——册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。然而,孙太后心思缜密,做事留有余地,在这一安排之前,她已然先行一步,将自己的亲孙子,也就是太上皇朱祁镇的长子朱济深,确立为皇太子,以此作为一种未雨绸缪的后手之举。

在朱祁钰登上皇位历经三载之后,他暗自思忖,觉得朝堂之上那些曾经效命于英宗的旧臣,已然被自己清理得所剩无几了,而自己如今的皇帝之位也算是根基稳固,坚如磐石了。于是,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萌生,那便是要对太子之位来一番更替变动了。

朱祁钰已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,可要是日后这皇位没法传给他自己的儿子,那岂不是明摆着在给朱祁镇父子做嫁衣,白白忙活一场。尽管在这件事上遭遇的阻力那是相当大,可朱祁钰想要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决心那是异常坚定的。况且自打他登基之后,治国理政的表现那可真的是比他哥哥朱祁镇要强上太多太多了。随着时间推移,他在臣民心中的威望也是与日俱增,人心渐渐归附于他。要知道,在封建传统观念里,子承父业那可是天经地义的事儿。所以,即便孙太后心里头对此是一万个不情愿,但也着实不好公然地、强行地去阻拦朱祁钰立太子这件事。

景泰三年(公元1452年),在这一年里,明代宗朱祁钰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。他将当时年仅5岁的皇太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废除,使得朱见深沦为沂王。随后,朱祁钰改立了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,年仅4岁的朱见济作为新的皇太子。

然而,世事往往难如人之所愿。就在朱见济被册立为皇太子的次年,竟不幸夭折而去,实在令人惋惜不已。

朱祁钰仿若遭受了晴天霹雳一般,整个人被沉重的打击所笼罩。在其唯一的儿子离世之后的那几年时光里,朝堂之上的一帮大臣们,如同车轮转动一般,纷纷轮番登场,接连向景帝朱祁钰进言,恳请他重新将侄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。他们这般苦劝,皆是为了稳固国家的根本,从而安定百姓们的民心!

然而,朱祁钰对此却持有极为坚决的反对态度,甚至为此屡屡大发雷霆,不少前来劝谏的大臣都因此惨遭其毒手。朱祁钰暗自思忖着,自己不过才二十多岁的年纪,他怎么也不相信,往后的日子里就再也没办法生出儿子来了。

就这样,朱祁钰在接下来的数年时光之中,开启了极为疯狂地宠幸女人的模式。

也不知究竟是命运使然,亦或是遭人在背地里使了阴招,总之,朱祁钰哪怕拼尽全力、费尽心思,可就是再也没办法如愿以偿地添个儿子了。恰恰相反的是,他那原本年轻且充满活力的身体,愣是被折腾得一塌糊涂,彻底垮掉了。打这以后,各种病症便纷纷缠上了他,病情日益严重,已然到了病入膏肓、回天乏术的地步。

朱祁钰所犯下的第三个错误,无疑是极为致命的。要知道,彼时的他正值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,可谓风华正茂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完全有能力、也有机会去做一个磊落大度之人,让侄子朱见深能够顺顺当当、安安稳稳地继续担任皇太子之位。毕竟,虽说皇太子距离皇位看似仅有一步之遥,可实际上这中间却横亘着一道仿若天堑般难以逾越的鸿沟!只要皇帝尚在人世,除非是发动叛乱这种大逆不道之举,否则的话,太子就仅仅只能是太子,无论如何也无法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啊。

当自身的根基能够进一步得以稳固、深厚起来,又或者说一直等到孙太后离世之后,并且在自己再多诞下几个儿子的情况下,再去寻觅合适的时机,将自己的儿子改立为皇太子,如此这般,所有的事情便都能够顺其自然、水到渠成了。

然而,既然已然萌生出要扮演坏人的那种念头,妄图将侄子废黜,进而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,那么这坏人可就得做到底。回首那绵延两千多年的悠悠历史长河,细细思量一番便会发现,历朝历代当中,又有哪一朝的皇太子在遭受被废黜的厄运之后,还能够得以善终的?

已然将侄子的地位给废黜了,这梁子那可就算是彻底结下了。既然如此,倒不如干脆来个一了百了,暗中对朱见深下手,把他给暗算了得了。只要行事的时候不留下什么把柄、证据之类的,想来也不会有人去深究此事。毕竟之前朱见济都能因病离世,那这朱见深要是夭折了,又有啥值得大惊小怪的?

设想一下,倘若朱见深离世,那么后续那场备受瞩目的“夺门之变”便丧失了发生的根基与可能。要知道,即便朱祁钰面临着无法生育子嗣这般状况,那也全然能够从皇室的旁支当中过继领养一个儿子。如此一来,皇位传承的脉络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回归到朱祁镇这一脉了,而朱祁钰自己也就能够安然顺遂地度过余生,得以善终。

哪怕已然到了最为关键的最后时刻,所有情况都已然如同摊开的纸牌般清晰明了,朱祁钰心里也极为明白,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,往后是再也没办法生出儿子了。如此一来,皇位的传承便只剩下了唯一的一种可能性,那便是传予侄子朱见深。既然如此,那又何妨再当一回好人?不妨就将朱见深再度册立为皇太子吧,同时下令让太子开始监国理政。再安排那对自己绝对忠心耿耿的于谦来辅佐朝政,如此这般,所有的问题不就能够得到极为完美的解决了!

既然皇位的继承者已然确定,像石亨这般妄图投机取巧之人,便也没了再去冒险行事的必要。至于太上皇朱祁镇,即便他心中存有复辟之念,可细细想来,又能有何意义?总不能去造自己亲生儿子的反吧?

况且,即便真有那等宵小之徒胆敢发起一回类似“夺门之变”这般的谋逆之事,可只要于谦还在,要将他们一举剿灭,那简直就是轻而易举、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儿!

亦无需担忧侄子朱见深在日后会对自己展开清算之举。这情形恰似汉宣帝即位之后的状况,汉宣帝心里十分清楚,自己的爷爷卫太子刘据乃是含冤而死,可即便如此,他却始终未曾为其进行平反。究其缘由,乃是宣帝能够登上皇位,乃是承继自昭帝,而昭帝的皇位又是得自汉武帝。一旦推翻汉武帝当年所做的相关决策,那便等同于从根本上否定了自身皇位来源的合法性!

同理而言,朱见深所继承的皇位乃是来自其叔父朱祁钰。他对朱祁钰展开清算之举,实则是为了确立自身皇位的合法性。倘若不如此行事,其皇位的正统性便会遭受质疑,毕竟这皇位传承的脉络在此处有着特殊情况,所以朱见深这般做法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就是要通过对朱祁钰相关事宜的处理,来向世人明确表明自己继承皇位是合乎法理、不容置疑的。

朱祁钰卧于病榻之上,彼时已病入膏肓。倘若在那病重之际,他能留存哪怕一丝的清醒,能够洞悉局势,知晓何时该有所取舍,那么,其结局大可不必那般凄惨。他原本是完全有机会得以善终的,又怎会落得那般下场?最终,他不仅惨遭朱祁镇心腹太监的毒手,就连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也被无情废黜,待其身后,唯留一片凄凉景象,实在是令人叹惋不已啊!

#趣话春节年俗#